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能引發社會共鳴的愛心善行

能引發社會共鳴的愛心善行

作者: 林創訓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彌迦書 68
「從示巴出的乳香,從遠方出的菖蒲,奉來給我有何益呢‧你們的燔祭不蒙悅納,你們的平安祭我也不喜悅。」  (耶 6:20
「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上帝,勝於燔祭。」 (何 6:6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
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122~27

教會的影響力衰微,佳美形象漸失
二千多年來,基督教對國家社會的影響力,除了在中世紀的全盛時期最巨外,其後就日漸衰微,至今仍未見有轉強之勢,從歐洲教會教勢的沒落以及社會人口、文化的多元變化即可看出端倪,甚至連美國這個以基督教信仰立國的國家,進入21世紀以後,小型教會呈現快速的沒落,起而代之的是巨型教會,然而巨無霸教會醜聞弊端層出不窮,教會形象嚴重受損,破壞社會觀感,教會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了。
今天台灣教會不分教派都期盼教會能大復興,所以經常高聲吶喊各種「翻轉」的口號,如:福音翻轉生命、翻轉青年人、福音翻轉世界、翻轉台灣、翻轉教室、翻轉...等等,「翻轉」現在成了基督教專用的流行用語,簡直像極了當年的「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八股口號。大量的使用「翻轉」口號,是有提升士氣效果,不是不好,但那只是對教會內有效,絲毫沒有影響到社會。如何能撼動社會人心才是重點,而使目標「翻轉」之前的作為才是教會要努力的方向。
基督徒所傳的「福音」不應只是非常有道理的話語,能喚醒人心,或是對處在困苦中的人有奇妙的安慰效果;「福音」也絕不是聽得到而吃不到,空口說白話的好消息。當在曠野,主耶穌面對五千多飢餓的聽眾,吩咐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喫罷」,結果雖然是主耶穌親自以五餅二魚行了神蹟,讓那五千多人吃飽還有剩餘,重要的教導是「福音」要能使人「身、心、靈」都得著飽足,而且是現在,不是等到未來。
今天教會或是基督徒在對人傳講福音之後,是否認為工作就結束了,責任已盡了?在面對社會芸芸滄桑大眾,主耶穌吩咐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喫罷!」這句話言猶在耳,卻沒有五餅二魚的神蹟再現,基督徒當如何行呢?
「行公義,憐憫行善」是普世公認肯定的事,而且是人人樂於參與的事。自從福音傳入台灣至今已近150年了,所謂「福音」就是好消息,既然是好消息,理應受歡迎與接受,為何「福音」在台灣社會經過150年的歲月,仍未引發普遍性的共鳴。特別是最近3040年來,台灣中年與青年人所受的教育普遍提升很高,應該更能接受「福音」,也會引發他們的共鳴。然而綜觀台灣所有的教會教勢,依然成長緩慢,「福音」似乎已被定位為西方宗教的宣傳口號和說詞,都是勸人向善,並沒什麼特別,感受不到「好消息」的實際。
感受得到的「好消息」
「福音」就是好消息,為何沒有引發共鳴,許多接觸過福音的人,聽傳道人傳講福音信息的時候,是有感受到福音的美好,然而光聽是很容易忘記,那種美好的感受也會很快就消失,這樣聽過福音的人也就不可能將那美好的感受傳告他人了。就好像總統、民意代表選舉,那些候選人在造勢會上發表政見,說得慷慨激昂,選民聽到激勵性的話語,情緒被挑旺起來,使得整個會場熱血沸騰不已,但會後人去樓空,會場就變得一片冷清,一切恢復平靜,方才那令人情緒激昂的言論隨風煙消雲散,除了垃圾什麼也沒留下。但當候選人當選後,實踐他的政見,那些看不見的政策變成實際的建設與措施,人民就感受到當選人選前所說的政見—「好消息」是真的了,而且那種感受是會長久持續下去。接著引發連鎖性的共鳴,這種連鎖性的共鳴所產生的效應,就是擄獲民心。政策中若有須要百姓配合或參與,相信會有眾多人樂意自動的加入政策活動行列。
回頭來看「福音」,我們所傳的福音是否讓人能感受到好消息的「實際」,什麼是好消息?好消息是什麼?社會對基督徒所傳的福音以及教會所策畫推動的事工,是否讓他們聽得到?看得見?感受得到?是否能引發社會各界的共鳴?被社會認同與肯定而樂於跟隨教會公義的腳步行?教會不能只是在每一次的禮拜或佈道會的講道時,才使人暫時性的感受到信息的美好。尤其是佈道會,因為佈道會所傳講的內容通常都充滿感性,特別能觸動聽眾的心情,但佈道會後並未撼動社會人心,就好像音樂會結束曲終人散,演奏者收拾樂器,回家預備下一次的演出,聽賞者享受一場優美音樂的薰陶,心靈得著洗滌,輕鬆愉快的回家休息準備隔天上班工作,一切又恢復往日生活。如此年復一年,150年過去了,台灣的教會福音事工依舊,教會與社會的關係仍然是井水不犯河水,互不侵犯,雖和平相處但不相往來。
如何讓福音引發社會共鳴

福音性的愛心善行就像音樂一首首好聽的歌曲,歷久彌新的在人群社會中傳唱,營造出令人賞心悅目的社會環境。

教會要使所傳的福音能引發社會共鳴,首先教會必須要有自我反省檢視的能力,能自我反省者必然是態度謙卑者。其次是要有整全的福音觀,福音不單是為了得著未來永生盼望,同時也是為了今生的美好。福音要帶給人美好的今生,當然不能光說不練,不但傳得讓聽者滿懷盼望與期待,更要有實際作為以證明福音真的是好消息。以色列的農業墾殖合作社「奇布茲」是一個很好的成功案例。
上帝起初創造天地世界,上帝看著是好的,即使是糞土(食物鏈)也是好的,世上唯一不好的就是「罪」,道成肉身的主耶穌來到世上,主要的工作就是除掉害人沉淪的「罪」,使整個世界恢復回到上帝起初所創造的天地世界,當然也使人恢復與上帝合好的關係。
上帝與人的關係,從上帝的角度和立場來看,「祭祀、燔祭、平安祭」這些都不是 上帝所要的(當然不是不要),上帝要人變好變善,上帝要人認識祂,知道祂像浪子的父親一樣,期待浪子恢復原本的兒子的身分,沒有「罪」來將父子隔離。「祭祀」是為罪而設,主耶穌為世人「罪」的問題,完成了除「罪」的「祭祀」工程,人只要接受主耶穌,認罪悔改,就可得著重生的新生命,由此可知「新生命」並非由傳統祭祀來得的。
現在的教會通常會將禮拜與各項聚會看為主要事奉事工,是屬靈的祭壇,認為敬拜讚美就是類似「祭祀、燔祭、平安祭」,因此也就將禮拜、聚會、敬拜讚美當作一種「祭祀」,而基督徒是獻祭的祭司。會如此認定,是因為使徒保羅與彼得所說的話:
使徒保羅說: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羅 12:1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上帝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 (羅 1516
使徒保羅說的「當作活祭」並非傳統祭祀的傳承延續動作,保羅緊接著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 12:2
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就是主耶穌拆毀傳統祭祀與藉十字架所建立的拯救之道。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麼.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太 24:2
「這個人曾說,我能拆毀上帝的殿,三日內又建造起來。」 (太 26:61
使徒彼得說: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上帝所悅納的靈祭。」  (彼前 2:5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彼前 2:9
此外希伯來書、啟示錄也都提到主耶穌是大祭司,各民各國作祭司:
「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 (來 2:17
「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上帝,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上帝.在地上執掌王權。」        (啟 5:910
以上經文所提到的「祭司」,都是表徵上帝與基督徒在靈性上的關係,經文的作者並無意要世上的教會恢復猶太人的傳統祭祀方式來敬拜上帝,或將主日禮拜視為祭祀。如果論「作祭司」,「萬民皆祭司」是照什麼等次稱為祭司聖經沒記載,依使徒保羅的說法,對不信的人傳福音者纔是「祭司」。使徒保羅對「祭司與祭祀」所作的說明: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上帝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       (羅1516
再者,舊約聖殿與新約教會,職務的人員編制也大不相同。
「上帝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
(林前 12:28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弗 4:1112
這兩處經文都說明 上帝在教會所設立的並沒有「祭司」這種職位與工作。如果將「當作活祭」和「君尊的祭司」換個說法,也就是「祭物」和「祭司」。也就是保羅說基督徒要像「祭物」,而彼得說基督徒像「祭司」。其實保羅絕無影射用傳統祭祀的觀念,來教導教會以傳統祭祀來進行禮拜之意。而彼得只是借用祭司的身分來表達基督徒如祭司般的尊貴而已。
上帝向基督徒所要的是甚麼呢?是讓世人感受得到的事
「上帝喜愛良善、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上帝,勝於燔祭。」
「上帝向基督徒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基督徒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
基督徒是不是祭司,敬拜算不算是祭祀,那是教會內的事,與對外傳福音是兩回事,因為主耶穌要門徒出去傳的福音,是傳揚主耶穌的拯救恩典,也就是上帝的公義與憐憫。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 上帝同行纔是社會上非基督徒感受得到的事。如果基督徒把傳福音的焦點放在如教會內對上帝的敬拜,無論你如何盡情盡全力如火般的熱烈敬拜,聖經告訴基督徒說那不是上帝所要的。從傳福音事工的立場來看基督徒當作的事,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行公義,好憐憫,絕不是把教會內的敬拜模式改包裝(舊酒裝新瓶),再搬到公共場所去呈現,就自我認定是在傳福音。這種活動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是一種宗教活動,就像廟會的歌仔戲、布袋戲、抬轎遶街,很難觸動不同信仰人的心。
宗教活動向來就少會引發社會共鳴,如果活動是具公義性與憐憫性像台灣世界展望會的「飢餓三十」、紅十字會的捐血活動、照顧街友的恩友會、照顧植物人的創世基金會...等等這類長期常態性運作的非營利組織,他們作為正是遵行「行公義,好憐憫」,也是能引發社會共鳴的傳福音事工。台灣還有數不盡急需要翻轉改正的「地方」等待基督徒去工作,去收割,教會該知道如何像挪亞造方舟般的心情,祈求上帝賜下屬靈的智慧與異象,使教會有智慧研擬出能引發社會共鳴的明確又有效的事工。
什麼是現代方舟 教會
教會就是「現代方舟」,然而基督徒應如何定義「教會」?
狹義:一般有禮拜堂建築,有牧師等神職人員組織;
廣義:1.被上帝選召出來的一群人;
2.凡兩、三個信徒聚在一起(公司行號、機構、組織)就是教會
主耶穌說:「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太 18:20
「因為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主耶穌的名聚會」就是教會。這種廣義的教會用「現代方舟」來形容,實是再恰當不過了。狹義的教會注重禮拜確實很像祭祀用的聖殿,而「方舟」用來呼召人進入救恩,它可能造在公司裡,也可能建在工廠內,隨處隨在,讓人因福音樂意走進方舟。
福音要引發社會共鳴,教會不能將聖經的真理,只運用在教會內各種聚會禮拜講道或教導而已。應教導基督徒將聖經的公義真理,活用到社會無論士、農、工、商、政治等各行各業上,好去翻轉慘遭扭曲一兩千年的社會價值觀,以及資源老被少數自私無憐憫的強權者霸佔,這種不公不義現象;並幫助弱勢者得著公平的機會以改善充滿壓力的辛苦生活,脫離月光舉債的困境。
上帝愛世人,就以最平常的事來看上帝的愛,如下雨、日照,給好人也給歹人,是給人有強烈感受的作為。主耶穌為世人捨命,世人是很難感受到,但基督徒絕對知道且應該感受得到主耶穌為世人捨命的愛。教會應將主耶穌為世人捨命的愛,轉化成讓世人能感受到的作為。「救助」是現代M型社會弱勢一端迫切期待的援手,教會就是這雙「救助」的推手。「救助」可分成:救濟與協助,救濟的對象大多是站不起的人;協助的對象則是:給機會就能站起來的人。以往教會所做的大多偏向救濟方面,目前社會所呈現的現像是需要「協助」的比率高於需要「救濟」。由於台灣因產業轉型以及外移,造成許多中年人失業,加上大學畢業就失業,這些人都是有機會就能站起來承擔家計的人,他們一站起來需要「救濟」的人就更少了。
教會福音事工中最缺的,就是推動基督徒營利事業組織工作,教會之所以不敢碰觸這類的事工,主要是跟「錢」有關。這是教會最軟弱,最沒信心,也是最沒有智慧的地方,雖然與金錢牽連,難抑人心不生「貪」。然而有智慧的管理是可預防弊端發生,何況教會是基督徒資源的集中處。教會如果缺乏管理能力,靈命又不成熟,就很像主耶穌比喻中那個受託領一千銀子的僕人,也可能像出賣主的猶大。
二十幾年來台灣教會也興起宣教之風,而宣教無論國內外,對象大多是以同文化為主,是傳教性質,其成效顯然不彰。惟獨跨文化的極少數私人小組織,以經營企業方式到慕斯林區傳福音,沒有意識形態,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在嚴禁傳基督福音,又危險的回教國家營商宣教,改善貧窮的慕斯林生活,頗受當地政府百姓歡迎與肯定,是有實效又成功的傳揚福音好典範。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是普世價值,各國人都歡迎,沒有宗教品牌也沒有意識形態,是最能引發人心共鳴喜歡接近的事情。做什麼?怎麼做?宛如新酒裝新瓶,有待基督徒去研發,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基督徒們應禱告祈求聖靈賜下啟示與智慧,且都有基督的心,與上帝同行,合力完成使萬民作主耶穌門徒的使命。

五千團契

作者: 林創訓


壹、宗旨
合作「脫貧、脫困」

為促進基督徒合力「脫貧、健壯」,並彰顯主耶穌基督的榮美。依據聖經之教導推動基督徒商業教育,培育基督徒具有正確的、健康、有智慧、合乎聖經誡命的商業知識、商業行為,建立基督徒在社會的優質形象,將商業「福音事工」化,推廣「結合貧困基督徒互相扶持、支援達脫貧、創富」的福音事工。避免教會被世俗性商業化,以及因商業糾紛破壞教會聲譽、傷害主內肢體和諧。

貳、說明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馬太福音 6:9~13
主耶穌告訴基督徒要如此期待與預備,同時也預告 上帝的國度將降臨,主耶穌著重在 上帝的國度,而不是聖殿,因為 上帝的國度是涵蓋聖殿與基督聖徒的起居處所,也就是屬靈的國度與屬世的國度都歸屬 上帝,撒但就不再於世界作王。故基督徒應當清楚知道 上帝的國度,是一個怎樣的國度?從何處開始建立?其子民又是什麼樣子?我們應知道,當每一位基督徒都滿有基督榮美的生命,而且身、心、靈都興盛,在基督裡合一如同一人,在世掌權之時,就是 上帝國臨到,而其國度勢必無限擴展。
基督徒「彰顯主耶穌基督的榮美」這句話絕不是口號,而是現在進行式,也就是人們能夠從基督徒身上看到 主耶穌,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我們應以這句話作為基督徒確實的反省與得力的起點,因為基督徒不應偏重言語的論述與圖騰式的宣教。主耶穌引用何西阿書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太 9:13),更重要的是清楚及順服 上帝的旨意,同時要有聖靈所賜的權柄。
主耶穌又藉以賽亞的話:「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太 15:8)來責備法利賽人和文士。表示這種現象在以賽亞的時代如此,到了主耶穌的時代以色列人依然沒變。現代的基督徒應引以為戒,時時鑑察己心,避免成為現代的法利賽人。

基督徒價值觀的再教育,「教會」改變「社會」
主耶穌教導人對 神應有的正確屬靈態度外,也非常重視人的生活問題,禱告文中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這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反觀現今大部分基督徒的價值觀,很直接的說:「到如今,教會在價值觀(對物質世界的取捨、得失、有無、多寡)方面的教育仍是失敗的。」,一定有許多基督徒包括牧師、神學院的教師會非常不以為然,且對這種說感到法非常的訝異。然而,會這麼說是因為:社會對一般基督徒的觀感,除了信仰不同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也就是說「信耶穌的」與「沒有信耶穌的」在行為素質、工作態度、信用等等各方面並沒有什麼差異,特別是「信用」,基督徒不等於「有信用」。
一種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在現今人才濟濟的教會裡,基督徒非常少「能合作」經營出傑出的事業,更糟糕的現象是:有許多基督徒的老闆不喜歡雇用基督徒,因為不好管,不易溝通,不方便說重話;基督徒與基督徒無法和諧合夥作生意;基督徒與基督徒勾心鬥角;基督徒倒基督徒的帳等等。這種種不良現象證明許多基督徒的價值觀有問題,導致發生偏差行為,如此豈能從基督徒身上看到 主耶穌?怎能蒙 上帝喜悅?
如何建立聖經所告訴我們的價值觀呢?就是須要「務實教育」(註一)!主耶穌說:「凡到我這裏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我要告訴你們他像甚麼人。他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搖動.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路 6:47
「務實教育」不僅是裝備,也是建造,而且要在基督的磐石根基上有所建造,基督徒不要老是站在主耶穌磐石的根基上走來走去,老在基督道理的開端兜圈打轉,靈修再靈修,屬靈的話語很多,卻沒有建造作為;有「說法」卻沒有「作法」。教會要往外建造擴張才是現今努力的方向,經上就主耶穌所預言: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        (賽 54:2
要擴張建造什麼?不是單將禮拜堂建造得更大更堂皇,也不是重新建造獻祭的聖殿,而是 上帝的國度!使 上帝的國度在地上呈現如同在天上。 上帝的國度不只在禮拜堂裡,上帝的國度要從教會的禮拜堂延伸到社會,擴展到全世界,將 上帝的國度的文化要建造在社會的士、農、工、商裡。
要如何建造?使徒保羅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首先基督徒應怎樣看世界?世界是誰的?是誰在掌管世界?誰在世界建造?誰在破壞世界?什麼叫愛世界?是世界不好,還是人不好?有問題的是世界,還是人?主耶穌:「我是世界的光」,基督徒也是光,光就應照在世人面前;摩西:「全地都是屬耶和華的」,基督徒應把世界經營起來,成為 上帝的國度。
要建造就要教育,所謂「務實教育」就是「基督徒商業教育」,以往教會裡沒有基督教商業文化(務實)來引導基督徒,使基督徒有好榜樣去影響社會(如約瑟治理埃及,使埃及平安渡過七年大饑荒)。相反的,現今社會商業文化與價值觀影響了基督徒,基督徒再把它帶進教會,換言之,教會的經濟隨着會友走,會友跟着世界走。當世界出狀況會友跟着被牽連,會友受害,教會也隨之受影響,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活生生的實例。基督徒豈可依舊故步自封,停滯不前。「務實教育」就是靠著聖靈所賜的智慧,建造優質的基督徒商業文化。
上帝將祂所造「看着是好的世界交給人類經營管理,然而現在台灣無論大小企業絕大多數是由非基督徒所經營,基督徒卻大多受雇於非基督徒所經營的企業。很難在台灣找到像「救世傳播協會、空中英語教室雜誌社」這樣福音化的企業,更難有完全基督徒經營的大企業,也別奢望台灣的基督徒能像猶太人掌控世界鑽石市場和金融市場。難道台灣基督徒不會作大生意嗎?(會如此說絕非情緒化或酸葡萄心理,而是事實),是否因為「屬靈比較重要」,所以 上帝不允許?還是「教會」不會(不敢)教導?是不是這樣呢?一般人對「商人」有不好的定義,就是「奸商!奸商!無奸不成商」。基督徒應為社會樹立「不詐、不騙,實實在在也能做生意」的商人典範,也是基督徒盡一份社會責任。
主耶穌復活後,對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 16:15 去傳這「福音」給萬民,豈不就是去改變萬民,使他們往光明的方向走嗎?教會應靠着加給我們力量的 聖靈,傳揚主耶穌的福音使社會得以改變,帶領社會走向正道,絕不能被社會文化(特別是青年人的次文化:文詞、髮型、服飾)牽着走。至於福音要怎麼傳?使徒保羅是很好的榜樣。

「賺錢」是一種福音事工 ── 基督徒的價值觀
使徒保羅說:「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林前 9:20~23
可見福音事工是可以無所不在的,教會傳道人應擴大對「福音事工」的定義,並擺脫「宗教式福音事工」型態的侷限如:佈道會、各式聚會、個人佈道、文字事工等等。「福音事工」是可以很生活化的,含蓋日常生活各個層面,如:求學、工作、作生意、婚姻、旅遊、與鄰居閒聊、逛街,市場買菜、開車(有魚的)、說話的時候等等,因為「福音事工」是服事 上帝的工作,是分別為聖的,故在心情與態度上就會不一樣。以「賺錢」為例,如果基督徒把「賺錢」視為福音事工,那麼無論是「上班的」、「作生意的」,都會抱持着是為 上帝而作的心。「上班的」,其作事態度與用心,一定會不同於一般人,絕不會隨隨便便敷衍了事(如:都要照耶和華所吩咐的作工。出 36:1),所賺得的「錢」因更懂理財而不至於亂花用,必然是用在刀口上(如用在家庭、福音事工上);「作生意的」,其所經營的事業、所擁有的產業,無論大小,都會認定是 上帝的,甚至將「企業教會化」。誠如使徒保羅勸勉基督徒,應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永遠是 上帝的僕人,凡事為 上帝而做,是聖潔的,是 上帝所喜悅的,而且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 價值觀,(有錢≠成功≠成功神學)
因為基督徒應很清楚「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1:21),為的是那「在基督耶穌裏永恆的獎賞」(這『永恆』是從現時因信稱義開始)。如此「為 上帝而活」(羅148),為 上帝而作的心態,相對所產生的外在表現,無論對職場同事或商界友人,在傳福音上絕對有很大的果效。活出主耶穌的生命,勝過把「你要信耶穌」口語八股化的傳法。
其次,基督徒對「錢」應有正確的看法,「想錢」、「賺錢」、「有錢」皆是正常的觀念與行為。聖經處處可見與「財物」相關之記載,從創世記至啟示錄,不是土地就是牛羊,啟示錄描述天國裡到處是黃金、寶石;古人云:「民以食為天」,主耶穌自喻是「生命的糧」。
主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 上帝,又事奉瑪門。〔瑪門是財利的意思〕(太 6:24
「有錢」不是問題,「事奉錢」才是問題,關鍵在於人的心態,也就是人的價值觀,「義」與「不義」。「對的」價值觀產生「對的」想法與行為態度。簡言之:基督徒凡事是為 上帝而作,向 上帝負責,是 上帝所差遣的CEO、好僕人,就像亞伯拉罕經營牧場牧養羊,是為生活也為獻祭預備的,他的「瑪門」是潔淨的(是分別為聖,蒙 神喜悅的);視錢如命的人俗稱「錢奴才」、「守財奴」,就屬事奉瑪門的。企業經營者應自認是 上帝產業的代理人(非所有者),受雇者也同樣要站在企業經營者的立場思考作事。如此,兩者都是抱著為 上帝的超大企業工作的心情,其成效絕非世人所能想像!
上帝賜智慧給猶太人,使他們很會賺錢不是沒有目的的,因為上帝把流奶與蜜的迦南美地賜給亞伯拉罕(以色列人為業。旅居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至今仍傾全力在維護迦南地,乃因  上帝的應許:「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 上帝。」(創 17:8
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教導基督徒: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腓 2: 2~5
就教會而言,基督徒若能成長至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且彼此照顧,那麼,基督徒團結合作,經營大企業豈是難成之事?就個人來說,基督徒內在若能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其行事為人之優質度必然會遠超越一般社會人士,不論在教會內或在社會上絕對是受肯定、受歡迎的,且是爭相聘雇的對象,充分彰顯出主耶穌基督的榮美。

教會內會友間的商業活動問題
現今各教會均設有:長青(松年)團契夫婦團契、婦女團契、社青團契青年團契少年團契聖歌隊主日學家庭小組等等,實際執行教會的四大功能:敬拜、教導、牧養、傳福音。
 這些團契大都是在研讀聖經、禱告以及唱詩歌等屬靈性質的固定範圍內辦活動,對教會管理而言是容易且穩定的。教會管理層較難掌握的是私人在團契組織內的活動,特別是涉及金錢的事情往往都在暗地裡進行,例如:直銷、保險理財、互助會、基金、合夥作生意、主雇等等。每當發生糾紛,總使教會遭受虧損,累了調解委員會之後,所能做的往往只是下禁令而已。然而因噎廢食絕不是好辦法!何況「禁令」僅供參考,並無法將這破口消除。
賺錢是為了「生存」,絕對有其必要是不爭的事實,經濟活動在任何團體組織裡是無法避免與禁止的事,有人受雇賺錢、有人作生意賺錢、有人正職、有人兼差,教會雖然無法規範,然而教會能做,也是應該做的,更是必須做的就是「價值觀教育」:教育基督徒如何為「傳揚福音的使命」受雇於人、基督徒如何為 上帝國合夥作生意、基督徒得財之後懂得理財等等,使基督徒所作所為都能達到一流的水準,頂級的素質,能夠像猶太人那樣「很懂得」賺錢(須分別為聖,蒙 神喜悅的),但不是「汲汲營營的」賺錢(因為很努力賺錢不一定賺得到錢)。
建議各教會設立「五千團契」,也就是「商人團契」,專施商業教育:探討 上帝國的屬世價值;研究如何經營 上帝所交託屬世財物,得以在爾虞我詐的商場裡不受騙上當,如:雷曼兄弟的連動債;在邁入「零利率時代」當如何因應等常識。學習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經營事業的智慧,使基督徒、教會都興旺。換句話說就是:將那「領一千的」教育成為「領五千的」。
鼓勵各教會設立「五千團契」的目的就是要使會友靈命確實更新、長大成熟,紮穩根基在主耶穌基督磐石上。將「賺錢的經濟活動」化暗為明,改變對「錢財」的看法(由負面轉為正面);教育會友如何健健康康、遵守聖經誡命、滿有屬靈智慧的從事商業活動;教育基督徒如何互相扶持、基督徒合作(這是聖經所教導的觀念),一起達到身、心、靈都興盛的美好境界。也就是使基督徒都能受教育成「對的人」,來做「對的事」,使  上帝得着榮耀。

教會由「五千團契」來面對失業問題
教會對會友的屬靈裝備,除了加強價值觀教育之外,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關懷一些實際問題,如:失業問題、創業問題、職業倦怠問題、事業發展問題
在許多與經濟有關的問題中以失業問題最為嚴重,台灣近十多年來,經常可以從媒體報導看到有人燒炭自殺的新聞,自殺原因不是經商失敗欠債被追無路可走,就是長久失業走投無路。這兩種人並不是遊手好閒的人,關鍵在他們認為已找不到路可走了,沒有工作賺錢的機會,沒有錢真的使他們活不下去。
上帝告訴我們︰
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麼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43:19 )    
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 14:6 )
所以,基督徒相信:若凡事遵行 上帝的旨意,祂必為信靠祂的人開可行的道路。
十幾年來,台灣許多傳統事業無論大小不斷外移;加上金融海嘯,許多工廠沒有訂單而停工,導致失業人口持續產生,特別是中年以上的工作者,失了業很難再有就業的機會,雖然經驗豐富,體力不差,只因為薪資、年資都高,對舊老闆來說是欲除之而後快的重擔,遑論有新老闆願意聘用。失業後能走的賺錢之路,除了打零工就是創業。打零工對承擔家計的人而言並非長久之計,因此所剩就只有創業一條路,然而創業在單獨一個人的條件下談何容易!
失業問題若沒解決,必然造成家庭現實生活的「經濟問題」,跟隨而來的家庭問題如︰未成年人教、養問題;老年人照顧問題;生活問題…。在「社會與分配正義不彰,導致沒有公平的就業機會社會福利資源又分配不均的國度裡,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破碎並經媒體報導,是很難獲得社會福利資源,事實上有許多表面看來正常,實際處於經濟崩潰邊緣的家庭不計其數。特別是在教會裡,自尊心強的兄姊通常不願表露自己的困境,所以在弟兄姊妹間他們讓人看起來一樣的體面,對於經濟問題卻都默默的獨自單挑苦撐。即使教會知道他們的困境,也只能做言語上的關懷(如安慰、勉勵和禱告),或短期協助照顧其老幼家人,好讓兄姊方便在外找工作,然而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解決。
故若要從根本確實的改善家庭問題,「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才是消除許多家庭、社會問題最重要的治本工作方向。目前政府的多元就業輔導所提供的工作都是臨時性的,並沒有真正解決失業問題,對此,教會又該如何面對基督徒失業問題?除了必然的禱告與言語的鼓勵之外,該如何去幫助失業的基督徒?

基督徒合力,從「零」做起,彰顯 上帝的作為
上帝的話︰「因為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歎息,我現在要起來,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 (詩 12:5
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                   (詩 37:25
對窮困者的救濟,是短暫的救急,非長久之計,何況窮困者眾,就連以社會福利為傲的英國,堪稱「社會福利國家」,為福利社會樹立了良好的典範,然而首相卡麥隆為挽救政府財政卻大砍福利,原因是英國人濫用社會福利資源,拖累英國財政;大陸首善陳光標來台散發救濟金,引起一陣騷動,有人問他能做多久?他能救濟讓窮人過一輩子嗎?故釣魚給窮困者吃,不如使窮困者有能力,有自己釣魚的機會,自食其力,進而發展開擴事業,方有入穩妥之地的可能。
中年以上的失業者,往往因就業困難轉而嘗試創業,資金雖是一大問題,然而創業更重要的不是資金而是「機會」,基督徒創業最好避免單打獨鬥(無論資金多寡),如能合力創業是較為理想,也是「機會」,且依據聖經的教導逐步漸進,信靠 上帝的帶領,將過去的都歸「零」,從「零」做起,並依聖靈所賜的智慧,建造有基督文化的優質「福音化企業」
或許有人質疑從「零」做起的可能性,其實,古人名言︰「有土斯有財」,處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也可說︰「有人斯有財」。這並不是說靠人多就能成事,而是結合一群高信用度,有使命感,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態度信靠 上帝的人,他們雖是弱勢、無資源,卻是有智慧、有信心、依靠聖靈行事的基督徒,必能產生更大的信心、智慧與力量。這是 上帝為他們預備的「機會」,把他們安置在他們所切慕的「穩妥之地」,共同經營基督徒的事業,塑造 上帝國優質企業的典範。
至於「有世上財物」的兄姊,則是發揮愛心真實關懷需要幫助者的時候,可提供創業「機會」協助失業的兄姊,例如:提供優質產品,少量廠價、技術輔導、授權代理
聖經―  上帝的話︰
「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 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約一 3:17~18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  (啟 21:6
主耶穌說︰「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10:8)

對內預防變質,對外預防黑道
禱告文末了:「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
「貪念」、「虛榮」與「貧窮」是引發人心變質的重要因素,是惡者的「酵」,有這「酵」,容易使人心變質,喪失信用,導致團契事業合作失敗的主要原因。
有一些規模大或財力雄厚的教會,如美國的水晶教會,甚至韓國純福音教會,都在金錢方面出了狀況,這給所有的教會作借鏡與警惕,特別是成長快速的教會,不可單靠現有少數屬靈人(牧師、長執),牧養教會,應當設想如何牧養從一千人經多年長時間,到一百萬人還持續成長的教會,如何教育每一位基督徒都有 神所喜悅的屬靈智慧和價值觀,也有屬世的智慧,都成為 神所重用的器皿,使在教會中孕育出優質高貴的為人處世文化 上帝國文化,致使教會確實為 上帝國,不斷的進步成長,直到主耶穌再來(基督徒各個都是好又忠心的僕人)。
當教會或事業規模大到被社會注意到的時候,惡者(各種黑道)可能會乘虛而入,如何防範未然,是任何時期都不能忽視的事。
基督徒之機構,如何解決在遭遇暴力攻擊,或蓄意逼迫?現代的基督徒合一團結,應用政府之公權力來對抗黑道勢力,不是以暴制暴之下策處理,故如何彰顯 上帝所設立的「公權力」之威力,基督徒加入政府運作是重要事工。
盼望基督徒們能齊心合力,共同建造和經營合 神心意的事業,使每一位基督徒在經濟上都得富足,成為社會的榜樣,彰顯主耶穌的榮美,活出美好的見證,榮耀主耶穌的聖名,願 上帝的國降臨!
註:「如何教育」可作為小組聚會時,集思廣益討論與如何實踐的議題(基督徒其衣食住行如何合乎環保、舒適,而不奢華;不以小聰明思考、行事;造就與論斷的言論;信用破產的後果;看穿詐術;…)。
基督徒會遇到試探的一種可能,就是知「道」卻做不到,例如貪小便宜的個性,雖是小毛病,卻是使人變質的破口,教會務實教育,使基督徒不但知「道」還能做到,就是醫治小毛病,預防人心變質。

參、實施辦法
屬靈方面:Ⅰ. 靈命更新   Ⅱ. 靈命成長
事業方面:Ⅲ. 事業成熟 延伸擴大
「五千團契」的設立,因每間教會的環境、人文型態不同,故所要邀請參與的成員及教育課程,請各教會視情況來安排,並逐步分期實施。
成員:初期以失業及經濟困難者、企業經營者為主要對象。
課程:以符合現實生活的實際需求為設計原則。
以下的聚會程序和內容是例子,提供作參考。

基督徒從商,務必靈命更新,時刻警醒謹慎金錢誘惑!
Ⅰ‧靈命更新︰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 12:2)
「五千團契」名稱由來: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太25:16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着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太25:20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太25:21
主耶穌用「作生意」來舉例,而「領五千的」是主耶穌所讚賞的,故團契取名為「五千團契」。基督徒從商之福音事工,務必靈命更新、成熟,會如此要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對的人」(領五千的),造就成「對的人」(領五千),來做「對的事」(再賺五千交給主)。

要清楚 神揀選怎樣的人和 能在基督裏成為一身 的概念
「耶和華對基甸說、我要用這餂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餘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   (士師記 7:7 

我憑着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着 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12:3~5
基督徒欲合力創業,都必須是靈命更新,以基督的心為心,與聖靈同工,方有孕育基督徒合力創業的可能性,及解決失業問題,同時避免家庭因財務困難而破碎,以及未成年人教養、老年人照顧等家庭問題。
一﹒使命
「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  (箴 14:21
「憐憫貧窮的」助其脫離貧窮 付諸行動
去照顧「沒人照顧的人、家庭」,愛「沒人愛的人、家庭」。
去幫助「處於危機的人、家庭」,關懷「處於危機的人、家庭」。
建造基督徒安康的家庭

「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煖喫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雅 2:15~17

二﹒精神態度  你為此被召
1、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裏,叫人沈在敗壞和滅亡中。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但你這屬 上帝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
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
( 提前 6:8~12 )
2、我們都只是管家
再大的事業經營者,都只是 上帝所託付的「管家」而已,不是主人,所擁有世上的資產,都是代理 上帝在世經營,向 上帝負責。
「主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裏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
12:42~43

三﹒敬拜   心意更新而變化 — 堅守基督真理
「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服事主,要按着心靈的新樣,不按着儀文的舊樣。〔心靈或作聖靈〕」(羅 7:6
「所以弟兄們,我以 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 12:1)

(一)﹒ 感謝與讚美的禱告
(二)﹒  上帝的話
( 上帝現在向我們說什麼﹔清楚 上帝的旨意﹔詢求聖靈的啟示、異象)。
:
時時提醒,不要漸漸淡忘這一段話。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太16:26
基督徒的從商心態應是:順服 上帝的旨意,靠著聖靈所賜的智慧,健康快樂的「賺得全世界」,但不被世界束縛,並要擺脫貧窮惡靈的肆虐。世界本是 上帝所造,交給人管理的,賜給人類共同經營共同享用,是美好的,想獨佔為己有者必賠上自己的生命。
正視「錢財」
除去「貪財」之心:
「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 13:5
錢財是「工具」之心態:
雖然賺得全世界,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為真道,要打那美好的仗。
(三)﹒ 主題探討。(註二)

(四)﹒ 教育訓練: (所列均為參考資料)
1﹒師資:教會內有經驗之兄姊,之外可邀請CBMC國際全備福音從業人員團契(全福會)成員。
2﹒教材:聖經、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出版之理財教材。
(五)﹒等候禱告 尋求聖靈的啟示,互勉分享
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給他們能力權柄,制伏一切的鬼,醫治各樣的病。又差遣他們去宣傳 上帝國的道,醫治病人。(路 9:1~2
1﹒ 上帝的旨意。 2﹒聖靈的差遣。 3﹒聖靈賜權柄。
(六)﹒ 目標禱告:個人就業(單人、保守、安定型)﹔
合作創業(團隊、冒險、成長型),認清優缺點。
(七)﹒ 隨時不斷的禱告:晝夜禱告聖靈,清楚 神的旨意。祈求聖靈,賜智慧與能力。

Ⅱ‧靈命成長 合而為一
「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來 6:1
「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裏去。聖父阿,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 (約 17:11
一、基督徒的靈命必須成長,因為一個人的靈命成熟度,與其「信用」是有密切的關連性,靈命越成熟的基督徒,越能清楚價值的判斷,以抵擋惡者的試探。「信用」是基督徒合而為一,合作行事,絕對要有的重要因素。
二、當團契裏的基督徒,在經過屬靈的裝備,靈命更新,長進成熟,在主裏合而為一如同一人之後,有足夠的基本條件,且在眾人禱告中確認是出於聖靈所啟示,是 上帝所喜悅的事,既可共同成立事業體(公司、行號),誠如使徒保羅所教導: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4:11~16
商業事業體除了賺錢養家餬口之外,也成為教會外的延伸體,參與教會服事,從事關懷事工。
三、「五千團契」的運作是以自然、簡單、實效為原則,如:主題、時限,其餘活動就依實際需求而為,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主講或聽眾,希望超越理論,達到實在有用的果效。並將此團契模式能推廣至各教會。
Ⅲ‧事業成熟,延伸擴大  中期計畫
一.本事業到某一規模,由熟練者35人另成立一新公司。
二.成立商品研發部門,從ODM進到OEM,建立品牌,設立門市部。
三.鼓勵其他教會組織「五千團契」,及技術協助。
四.引進商譽優良、有品牌、有信用、有愛心,是由主內兄姊所經營的各種「加盟店」系統,增加創業項目以供選擇,並避免受騙上當。

肆、未來目標  期計畫
Ⅰ.建廠,並與學術機構合作研究開發新產品,自行生產。
Ⅱ.國際化,拓展外銷。
Ⅲ.「五千團契」海外宣教。
以「五千團契」之模式,延伸至國家之司法、行政等等管理範疇。

伍、前車之鑑 失敗實例
I.      基督徒由於見解、看法之差異會產生相處問題。
II.     職場中的人際關係 職場溝通。
III.  確實發生的失敗案例。
IV.   消弭「衝突」於發生之前。

代禱事項:
一.祈望更多基督徒參與「五千團契」事工,並籌設為法人協會。
二.為全國各教會的牧師、長執關注基督徒的職場、商業之教育,
三.推廣「五千團契」之教育至全國各教會。
四.「五千團契」之擴展:
音樂五千、美術五千、運動五千、美食五千、政治五千、科技五千、建築五千、農業五千、工業五千、金融五千、行銷五千

訂定事業合作規範與計畫:
給創業夥伴的信任 合夥契約訂定與履約
建立商業基本概念:
一、「成本概念」同時有「價值概念」
二、清楚收支財務報表

三、對未來的展望。
註:「如何教育」可作為小組聚會時,集思廣益討論與如何實踐的議題(基督徒其衣食住行如何合乎環保、舒適,而不奢華;不以小聰明思考、行事;造就與論斷的言論;信用破產的後果;看穿詐術;…)。
基督徒會遇到試探的一種可能,就是知「道」卻做不到,例如貪小便宜的個性,雖是小毛病,卻是使人變質的破口,教會務實教育,使基督徒不但知「道」還能做到,就是醫治小毛病,預防人心變質。

 
Design by Wordpress Theme | Bloggerized by Free Blogger Templates | coupon c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