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椎間盤突出(字幕版)



有腰痛有效自然療法 苦行老師

全息、脊椎保健(字幕版)



全息、脊椎保健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從韓國「倒朴」運動反思台灣教會現況


傳揚論壇
作者: 李莫嫌 - 2017213

大韓耶穌教長老會 永樂長老教會

韓國總統朴槿惠因閨蜜崔順實干政醜聞而遭停職,彈劾案審理進行當中,媒體輿論推測判決結果可能於下個月公布。211日禮拜六,首爾「倒朴」遊行持續,主辦單位宣稱超過50萬人上街,舉起燭光高喊「逮捕朴槿惠」、「不要延遲彈劾判決」。另一邊則是「挺朴」集會,約5萬人,控訴彈劾總統案是惡劣的政治鬥爭,充滿「北韓共黨左派」陰謀,要求立刻撤案,恢復朴槿惠總統職位。
地獄朝鮮的七拋世代
自朴槿惠醜聞疑雲爆發,韓國民怨四起,引起全球關注,日前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節目赴韓國採訪,製播「地獄朝鮮」「朴槿惠的難關」 專題報導。其中,2030歲年輕世代民調,朴槿惠支持率為零,執政者醜聞加上強大的升學壓力、高失業率,讓韓國青年自嘲身處「地獄朝鮮」,現在彷彿是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買房、夢想、希望都要拋棄的「七拋世代」!
年輕人踴躍參與「倒朴」,一方面是對總統閨蜜干政醜聞、政府勾結財團的不滿,另一方面,「倒朴」反映了韓國青年對於前途和未來的不安,對韓國社會的「世代不正義」、財團經濟,以及強烈的「相對被剝奪感」,發出抗議怒吼!
4年前,2013225日朴槿惠宣誓就職第18任韓國總統,她在就職演說強調:「順應民意,實現韓國經濟復興、國民幸福、文化昌盛的偉大夢想。」4年後的今天來檢驗她就職總統的承諾,從持續不斷的「倒朴」集會與年輕人的焦慮來看,朴槿惠的執政成績不佳,即使沒有遭彈劾而撐到總統任期結束,恐怕將留下極為負面的評價。
2012年曾經閱讀朴槿惠的自傳《我是朴槿惠》,她自述20043月擔任韓國「大國家黨」最高委員(相當於黨主席)的第一天,為了黨的腐敗向上帝懺悔,公開向國民道歉,還賣掉豪華的黨部大樓,所得用來繳納「非法政治獻金」的罰款,部分資金退回給捐助者。朴槿惠自己揹著「大國家黨」招牌,步行前往新的黨部所在地,一個位於汝矣島停車場臨時搭建的帳篷,宣佈在面積只有 45 坪的「帳篷」黨部辦公室,用謙卑、樸實、苦幹態度與人民站在一起,重新出發,展現臥薪嚐膽,大破大立的改革魄力。
搬進新黨部的當天下午,朴槿惠先到天主教明洞聖堂懺悔告解,接著到曹溪寺磕108個響頭,晚上到永樂長老教會參加祈禱會。之後幾年,她時常參加永樂長老教會的週三祈禱會。8年後,20121219日朴槿惠贏得總統大選,她當選總統後的第一個禮拜日,朴槿惠到永樂教會主日禮拜,感謝上帝和永樂教會長期的關心。
永樂長老教會的興起
2013年,朴槿惠就任總統不久,有機會前往韓國,因為讀過《我是朴槿惠》,對她敘述政黨革新,以及從宗教當中,尤其是那幾年在永樂長老教會參加祈禱會得到力量,感到印象深刻,特地造訪位於首爾市明洞的永樂長老教會。
永樂長老教會隸屬於「大韓耶穌教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of Korea,簡稱PCK),早在趙鏞基牧師汝矣島純福音教會興起前,1960年代曾經一度是韓國最大的教會,會友數萬人。較為特別的是永樂教會歷史,這間教會的設立跟二戰之後的朝鮮半島局勢有關。
戰後,身為基督徒的韓國首任總統李承晚倡導反日、反共、反迷信三大運動,間接有助於基督教發展。另外,二戰時期,朝鮮半島北部(現在的北韓)主要以長老教會為主,1945年,韓景職牧師與27位來自蘇聯佔領區的難民,輾轉來到南韓,建立了永樂教會。
1950年韓戰爆發,有不少從北朝鮮的難民逃到南韓,永樂長老教會收容許多難民,在糧食與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實踐基督的愛,照顧孤苦無依的人們。冬天寒冷,難民躲在教會裡面饑寒交迫,彼此分享僅剩不多的食物、衣服,時局惡劣,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只好忍著飢餓「禁食」祈禱,靠著祈禱而度過最艱苦的歲月,包括,永樂教會在內的幾間教會,逐漸壯大興起,各教會晨間祈禱、禱告會相當熱絡,永樂教會更成為最大的長老教會。普世教會界曾經稱韓國教會是「祈禱的教會」,跟這樣的歷史背景有關。


殉道紀念碑
當年,南韓在韓戰與反共政策下,瀰漫白色恐怖氣氛,南韓政府和軍方懷疑有北韓間諜與共黨人士混雜在難民之中,教會涉嫌窩藏。
永樂教會在韓戰時曾經被搜索,1950年,永樂教會的長老Eung Nak Kim(英文譯名)為了保護教會和難民,年僅45歲的他因而被槍決殉道,永樂教會立碑紀念那位為愛犧牲的長老。
不知朴槿惠現在還有沒有去永樂長老教會祈禱,二戰過後,由難民設立的永樂教會有感人的信仰見證,用愛收容與照顧難民以及祈禱運動影響韓國基督教。
不過,雖然隨著教會壯大,信徒人數、教會資產也不斷增加,但面對現在韓國青年世代的困境、政局動盪、執政者弊案醜聞等,永樂教會的信仰實踐,似乎不如二戰後最艱苦年代!
人數增長卻無法面對社會困境
近年來,似乎較少聽到韓國教會界,包括永樂教會等急速發展的超大型教會(Mega Church)為社會處境發出信仰反省的聲音,有教會還爆發弊案。韓國大型教會,大多是關注的是教會本身的擴展,還有類似「只要基督徒增加,一切就ok」的論調。韓國基督徒人口比例在亞洲,甚至世界都是名列前茅,卻無法對「地獄韓國」的困境提出強而有力的信仰反省,以及帶來改變與影響。
1970年代韓國發展「民眾神學」,強調基督徒紮根於特殊情境下,重新擁抱自身歷史、聖經詮釋和普世教會經驗之中,基督徒和受壓迫者一起掙扎,尋求正義,當時教會參與工運、學運並與受壓迫者站在一起。反觀現在,某些成為當代增長典範的大型教會,似乎只成為某些政客、執政者取暖的地方,雖然人數眾多,但只以「宣教增長」為主,失去更深刻的神學反省,面對當前韓國社會的困境,教會與基督徒似乎顯得軟弱無力,更值得反省的是,某些教會很可能與政客、財團站在同一邊變成壓迫者!
最近台灣教會界依然有股「韓風」,例如,高雄福氣教會等以韓國豐盛教會主任牧師金聖坤推出的「雙翼養育系統」,最近幾年快速增長,之前還舉行相關研習,吸引上千牧者信徒參與。教會人數倍增、福音事工進展當然是好事,不過,在「韓流」、「韓風」背後,台灣教會可以進一步去檢視韓國當前社會局勢,以及教會在韓國社會氣氛低迷當中到底做了什麼?
或許,台灣教會更應該效法與學習的是二戰至韓戰前後,以及1970年社會運動蓬勃年代的韓國教會,以耶穌基督的愛援助與收容難民,為愛和正義不畏強權,與受苦大眾站在一起,勇敢走向十字架之路。當韓國青年面對「地獄韓國」的「七拋世代」的空虛,台灣也有類似問題,台灣與韓國的教會能夠做什麼,期待教會成為受壓迫者、失業大眾、無業青年的避難所,再退一步來講,至少教會不要自甘墮落,淪為政客、剝削工人的財團等共犯或幫兇!

(封面相片為永樂長老教會,教會與紀念碑相片均由作者提供。)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谷歌的「海馬迴」AI DeepMind深度思維解構數據大未來

AI  DeepMind深度思維解構數據大未來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2017.02.05|Sisy's Finance Weekly
【谷歌的"海馬迴" 深度思維解構數據大未來 Alpha Go敗韓國棋王 深度思維一戰成名 谷歌購併深度思維 數據與財力完美結合 谷歌競爭力提升一個層次】
人類可以繼續的爭吵,但有一個東西正在超越我們,那就是DeepMindAlpha Go打敗韓國棋王李世石,就是DeepMindGoogle所擁有的DeepMind這樣的一個人工智能,不斷不斷的發展,人類遠遠的被拋在後頭,這是個根本不可能阻止的未來。一個人工智能時代必然來臨,有些人需要再教育,有些人在現在要趕快加緊的學習,國家應該早一點認識這個問題,而不是在傳統的泥沼中,你爭我奪,不斷的咒罵。或是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暫時躲過一個時間,或是創造一段時間的繁榮。事實上人工智能,它將永久的改變人類的歷史,而且一定會發生在我們這個世代。
Alpha Go打敗韓國棋王李世石的那一刻,外界第一次聽說了深度思維(DeepMind)這間公司。
坐落在倫敦國王十字車站旁一間不起眼的大樓,沒有出過任何商業產品的小AI(人工智慧)公司,卻吸引科技圈兩大豪門臉書和谷歌爭搶收購。最後谷歌贏了,20141月,以6.6億美元購併了深度思維。已經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已經是佼佼者的谷歌,花了點零用錢買來人工智慧研發團隊到底想要增加什麼競爭力? 經濟學人用"谷歌的海馬迴",來形容深度思維的價值。
深度思維創辦人哈薩比斯說,「我想整個社會下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處理海量的數據,從方方面面收集來的,不管是醫療、經濟還是氣候等等,我們希望能夠搞懂這些數據代表的意義,找出這些數據背後隱藏的規則架構,讓我們可以解決想解決的問題。」
深度思維強大的運算技術和Google擁有的海量資料,成就了一樁完美的結合。深度思維取得Google龐大的計算資源,Google的財力足以支持深度思維DeepMind高昂且週期漫長的研發支出。如果財力一般的企業收購深度思維,恐怕需要盡快實現盈利,但納入Google大旗讓深度思維可以專注開發人工智慧。而且深度思維辦公室在倫敦,與矽谷的Google總部之間有著"安全距離",讓深度思維能夠擁有更多實際控制權。
雖然在201510月之後,Google成立 Alphabet母公司,將旗下搜索、影音和其他網路子公司以及研發投資部門,全部分割成為利潤中心,各事業體需要各自商轉維持營運,但深度思維的價值超乎帳面數字,遠比想像中更深遠。最直接收益是深度思維對GoogleAlphabetAI爭奪戰中的戰略優勢、鎖住頂尖AI人才,深度思維擁有400名電腦科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未來可能擴大到千人規模。
不僅如此,深度思維也給Alphabet帶來了威望。收購以來深度思維兩度登上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封面,20163Alpha Go一戰成名後所吸納的大眾關注,都讓Google覺得這筆錢花的值得。
除了人才和曝光度兩個附加價值之外,納和公眾關注兩個方面外,DeepMind的戰略意義恐怕還不止於此。儘管尚未研發出相當人類水準的人工智慧產品,深度思維的學習軟體也幫助了Alphabet其它的業務。
Google就在20167月宣佈 深度思維軟體成功讓資料中心冷卻電力節能五分之二,深度思維的部分研發專案也可以用於能源基礎設施管理、醫療系統和潔淨水源的改進。
201611月,深度思維就拿下了一個有營收的數據合同,與英國健保體系醫療機構Royal Free London簽下五年合約,處理該院170萬名患者的醫療記錄。先前也拿到了分析另外兩家倫敦醫院資料庫的許可,深度思維軟體運算約百萬份視網膜掃描,找到退化性眼部疾病的早期症狀,以及判讀頭頸部癌症圖像,軟體學會區分健康細胞和癌細胞的不同。

























深度思維的鬼才創辦人哈撒比斯(Demis Hassabis)將長遠目標定為解決智慧的難題,如果能成功創造出人機通用的AI產品,固然將對母公司Alphabet帶來莫大意義,但目前深度思維的研究項目還不能做為一家有商業模式的公司,哈撒比斯將研發週期訂為20年,並以"讓機器跟人類一樣思考"做為目標,希望打造一個演算法工廠以及 AI人才庫,成為Alphabet的最重要資產之一。雖然深度思維未來可能無法只利用AI程式解決複雜問題創造大量營收,但其軟體分析資料的成果,已經足夠讓Google降低營運成本,並且解決機器學習問題,當初那筆戰略收購已經值回票價。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AI 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 運用 AI 未來創業非常簡單



運用AI未來創業公司的秘訣 其實非常非常簡單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未來創業公司的秘訣 ,其實非常非常簡單: 拿來某樣東西,加上 AI
這個公式就是未來大趨勢。 這種方式,將掀起另一次大的工業革命。 而就在此時, 你可以登錄谷歌,
購買 AI:用6美分 ,購買100次服務。
這個服務現在就能用。現在已經是趨勢,而且它不難也不貴,每個創業家都可以嘗試:

演講內容

我打算談一談技術的發展趨勢。 當(新的)技術到來時, 常常會令我們感到驚訝。 但事實上,技術在很大程度上 是能夠被預見的。 這是因為所有的技術 都有某種傾向性, 有某種衝動, 有某種趨勢。 這些趨勢是由電線、開關、以及電子的 物理和化學本質所決定的, 並且呈現出不斷重複的模式。 或者說,這些模式形成了 某種趨勢、某種傾向。
你可以把它看成類似於重力的東西。 想像雨點匯入山谷: 一滴雨點流入山谷的實際路徑 是無法預測的。 我們並不知道它的具體走向, 但大方向是很顯然的:
它往下流。 因此,這些內在趨勢和衝動, 深深紮根於技術系統中, 使我們能夠感知它們的大體方向。 具體點說, 電話是必然的,
iPhone 不是; 互聯網是必然的, 但推特不是。
同樣道理, 當下有許多正在發生的趨勢, 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是讓物體變得越來越聰明。 我稱之為知化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人工智能,或者 AI 我認為在未來二十年中, 這將是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 發展趨勢和驅動力。
當然,它已經發生了。
我們已經有了 AI 它們通常都隱身在後臺工作, 在醫院裡, AI 分析 X 光片的水準 比人類醫生還要棒。
在律所里, AI 核查證物的本事 比人類助理律師還要強。 我們乘坐的飛機是由 AI 在駕駛。 人類駕駛員只飛個七、八分鐘而已; 其他時間都是 AI 在操控。 當然,在 Netflix 和亞馬遜網站,
AI在後台進行推薦。 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實現的。
我們也有一些更前沿的例子, 比如阿爾法狗戰勝了 人類最強的圍棋世界冠軍。 但還不止於此。 我們打電玩時,對手往往是 AI
不過最近,谷歌教會了他們的 AI 自己學習如何打電子遊戲。 教(AI)打遊戲 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但(AI)自己學習 打遊戲則是另一個境界。 這就是人工智慧。 我們正在以此為起點, 讓它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這個大趨勢中,
我認為有三點尚未被充分認識; 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三點, 就能更好的理解 AI
並更加全身心的擁抱 AI 只有擁抱 AI,才能控制AI
我們可以通過擁抱 大趨勢來控制細節。
所以,請允許我談談這三點。 第一點,我們自己尚未很好的理解 什麼是智能。 我們通常認為智能是單一思維的, 就像一個越來越響的音符。 我們用智商來衡量它。 老鼠的智商較低, 猩猩的智商較高, 接下來是比較笨的人, 然後是像我一樣的普通人, 再往上是天才。 智商越高,智能就越高。 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這根本就不是智能,
人類智能也並非如此。 智能更像由不同音符 組成的交響樂, 每個音符由不同的認知樂器來奏響。
人類的心智包含了多種智能。 我們可以進行演繹推理, 我們具備情緒智力,
我們有空間智能。 我們可能有一百種 不同的智能集合在一起, 它們在不同人的身上也 體現得強弱不一。 而動物們則可能是另一套體系—— 由其他智能組成的另一首交響樂, 當然,有些樂器與人類是相同的。 可能思考的方式相同但側重點不同, 某些方面可能還強於人類, 像松鼠的長期記憶就很了不得, 能清楚記得堅果的埋藏之所。 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可能不如人類。
當我們製造機器時,
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設計它們, 它們在某些方面會比我們聰明得多, 而在其他方面則遠遠不如我們, 因為根本沒必要。 我們會用這些東西, 這些人造的功能組合, 為我們的 AI 添加
各種各樣的人工認知。 我們會讓它們(的功能)非常具體。
比方說,計算器在數學運算上 要比我們聰明得多; GPS 的空間導航能力遠勝過我們; 谷歌、必應在長期記憶上完勝我們。 然後我們再把這些不同類型的智能 應用……比如說汽車裡, 實現自動行駛。
我們之所以這麼做, 正是因為它的駕駛方式 跟我們不一樣。 它不像我們那樣思考。
這恰恰是它的特點。 它不會分心, 不會擔心是否忘記了關爐子, 不會糾結要不要選金融專業。 它只知道開車。
它會專心開車,對吧?
我們甚至可以把這個做為賣點, 叫做無意識 它們沒有意識, 不會東想西想,
不會分心。
所以,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製造各種各樣的思考(機器)。 我們應該去嘗試 所有可能的思考方式。
在商業和科學上, 我們會遇到一些難題, 單憑人類自身的思考無法解決。 我們可能需要分兩步走, 先發明出新的思考方式, 再與它們一起解決這些真正的難題, 比如暗能量和量子引力。
我們實際上是在創造異形智能。 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將它們看作 人造異形。 它們將幫助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而換一種思考方式是創造的源泉, 是財富和新經濟的引擎。
第二點是,我們將用 AI 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 人類發明了我稱之為人造能源的東西。 在此之前, 在農業革命時期, 制造業靠人力驅動, 或者靠畜力。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工業革命時期的偉大發明就是 人們利用化石燃料和蒸汽 所產生的人造能源來做
我們想做的任何事情。 今天,當我們開車行駛在高速上, 只需輕輕撥弄開關, 就能駕馭 250 匹馬力—— 或者說,250 匹馬的馬力—— 我們可以建造高樓大廈, 修建道路,建設城市, 開辦工廠,源源不斷地 生產桌椅或冰箱, 這些都遠遠超出了人力所為。 這種人造能源還可以通過電網和電線 輸送到家庭、工廠和農莊, 任何人都可以 購買這種人造能源 只需插上插頭就可以使用。
它也帶來了很多創新,
農民可以為手動泵通上電, 加上這種人造能源 就變成了電泵。 類似的改造成千上萬,
這個(人力機械+人造能源的) 公式造就了工業革命。 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事物, 享受的所有服務, 幾乎都來源於此。
現在我們要用 AI 做同樣的事情。 我們用網路傳輸 AI
AI 加載到 諸如電泵之類的東西上, 就得到了聰明的電泵。 類似的改造做上幾百萬次, 就會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 那麼將來汽車行駛在高速上, 它不僅有 250倍馬力, 還有 250倍的腦力。 這就是自動駕駛汽車。 它是一種新的商品, 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 AI 將會在網站、在雲端傳輸, 就像電一樣。
所以凡是可以用電的地方, 都可以用 AI 而我可以建議說, 未來一萬家創業公司的秘訣 其實非常非常簡單: 拿來某樣東西,加上 AI
這個公式就是我們將要不斷踐行的。 我們將以這種方式 來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 順便說一句,就在此時, 你可以登錄谷歌, 購買 AI:用6美分
購買100次服務。 這個服務現在就能用。
第三點是, 我們將AI實體化, 就得到了機器人。 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 完成許多曾經需要 我們親力親為的任務。 而工作就是一系列的任務, 我們的工作將會被重新定義, 一部分任務將交給機器人來完成。 與此同時,也將產生一大批 不同種類的新任務, 一批以往我們沒有意識到 要去做的任務。 它們甚至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職業, 我們感興趣的新工作,
就像自動化帶來的許多新事物, 我們之前並不知道會需要它們, 但今天我們已經離不開它們了。 所以機器人帶來的 工作機會比它們搶走的要多。 更重要的是,我們交給它們的 都是需要效率或生產率的任務。 如果一個任務, 不管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 可以用效率或生產率來衡量, 那麼就應該交給機器人來完成。 需要效率的事情交給機器人好了。 我們真正擅長的是浪費時間。
我們最擅長做那些沒有效率的事情。 科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低效的。 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很多試驗和嘗試都徒勞無功, 否則我們也學不到什麼東西。 事實就是, 科學研究沒有什麼效率。 創新從定義上來說就是低效的。 畢竟我們需要製作原型, 需要做各種嘗試,經歷各種失敗。 探索是低效的。
藝術是低效的。 人際關係也是低效的。 這些都是我們喜歡做的事情, 因為它們都是低效的。 高效是機器人的使命。 還要認識到,我們將和 AI 一起工作, 因為它們的思維方式與我們不同。
深藍戰勝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後, 人們以為國際象棋沒什麼玩勁了。 但事實上,目前世界上
最厲害的國際象棋冠軍 並不是 AI 也不是人類, 而是由人類和 AI 組成的團隊。 最棒的醫學診療師
既不是醫生,也不是 AI 而是他們組成的團隊。 也就是說我們將和 AI 一起工作, 你將來的薪酬,
很可能取決於 你跟機器人合作得如何。 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三點: AI 是不同於我們的, 它們是技術設備, 我們將與它們合作, 而非競爭。
那麼, 未來會如何? 我想,25年後我們回頭再看 今天對 AI 的理解,我們會說:你們那都不叫 AI
你們甚至都還沒有真正的互聯網,
25
年後的國際互聯網才能叫互聯網呢。
我們也還沒有真正的 AI 專家。 而大量的資本正湧向這個領域, 動輒數十億美金, 這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但我們尚未擁有真正的 AI 專家—— 如果跟20年後相比的話。 我們還處在最初的起步階段, 所有一切才剛剛開始。
網路的歷史才剛剛開始。 美好的未來才剛剛開始。 未來20年最受歡迎的 AI 產品, 最普及的 AI 產品, 還沒有被發明呢。 也就是說,你們還有機會。謝謝!(掌聲)



 
Design by Wordpress Theme | Bloggerized by Free Blogger Templates | coupon c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