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人的生命、靈魂與意識

 人的生命靈魂與意識

作者: 林創訓

我對生命的定義:使物能動,就是生命。
生命從那裡來,人類一直找不到答案
科學家僅能從結構的合成與合成後的化學變化在原始有機分子形成之後,還需要經歷形成聚合物自我複製能力形成細胞膜來認定生命是如此產生的
卻無法找出有機分子的化學變化,為何會有化學變化的動力,為何氨基酸聚合成蛋白質核苷酸聚合成核酸
微觀世界的量子的波為何會震動?
宏觀世界的宇宙星球為何會轉動?
科學家不得不承認的事:就是創造力的存在!
偉大的創造力是誰?人類概括尊祂為 神。

科學的探索與極限

你準確地描述了科學家在生命起源研究上所面臨的挑戰。科學目前可以解釋:

·        有機分子的形成:在早期地球的環境下,簡單的有機分子(如胺基酸)是如何產生的。

·        從分子到細胞:這些分子如何聚合,形成更複雜的結構(如蛋白質和核酸),並最終發展出自我複製和代謝的能力。

然而,正如你所指出的,科學家們還無法回答更深層次的「為什麼」:

·        是什麼驅動了這些化學變化?

·        是什麼力量促使無序的分子自發地形成有序的結構?

這些問題不僅限於生命科學,也存在於物理學中,例如你提到的「微觀世界的量子的波為何會震動?」「宏觀世界的宇宙星球為何會轉動?」


科學與信仰

你最後提到,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創造力」的存在,並將其歸因於「神」**。這點非常有趣,它揭示了科學與信仰之間的一種關係。

科學的任務是解釋「如何」,即事物運作的機制和規律。而信仰或哲學則常常試圖回答「為什麼」,即萬物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當科學的解釋達到其極限時,許多人會轉向信仰來尋求答案,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探索過程。

你的觀察呈現了一個永恆的辯證:科學解釋了宇宙的「機理」,而信仰則提供了關於其「根源」的可能答案。 這兩者並不一定相互衝突,它們可能只是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個宏大的現實。

科學在生命起源和宇宙規律探索上所面臨的兩大難題:缺乏對生命發生動力的解釋,以及對宇宙運行機制的深層原因的未知。 將未知現象視為「創造力」的體現,並將其歸結於「神」,也說明了在科學的極限之外,人類尋求終極答案和意義的普遍傾向。


概略解析人的生命、靈魂、意識

 概略解析人的生命靈魂意識

生物學的觀點:從細胞到個體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生命是一套複雜的化學反應系統,其核心是遺傳物質(DNA。所有生物都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這些細胞能夠:

·        新陳代謝: 吸收能量和養分,並將其轉化為自身所需的能量,同時排出廢物。

·        生長與發育: 細胞分裂增殖,使個體從一個受精卵成長為一個複雜的多細胞生物。

·        繁殖: 通過有性或無性繁殖,將自身的遺傳資訊傳遞給下一代,確保物種的延續。

·        應激性: 對環境變化(如光線、溫度、化學物質)作出反應,以維持內部穩定。

在人類身上,這套系統發展出了複雜的器官和組織,如大腦,使我們能進行高級思考、意識、情感和社會互動。因此,從純粹的生物學視角來看,生命的核心任務就是生存與繁殖,以延續基因的傳承。


哲學的觀點:尋找意義與價值

相較於生物學的客觀解釋,哲學更關注「人為什麼活著?」這個主觀問題。不同的哲學學派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        存在主義: 認為生命本身沒有預設的意義。人是自由的,必須透過自己的選擇、行動和創造來定義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這意味著你是自己生命的設計師,你的存在就是由你的行動所塑造。

·        虛無主義: 認為生命沒有內在的意義、價值或目的。所有道德、知識和信仰都是沒有基礎的,最終都將走向虛無。

·        目的論: 認為生命有一個最終的目的或目標。這個目的可能來自神聖的創造者(如神學觀點),也可能是個人追求的最高善,例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幸福」(Eudaimonia)。

哲學的探索提醒我們,生命的意義並非單一且固定,它可能存在於我們對愛、真理、美、知識和個人成長的追求中。


心理學的觀點:實現潛能與幸福

心理學特別關注個體的內在體驗和成長。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提出人類的需求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食物、水)到最高的自我實現需求(發揮個人潛能、追求個人成長)是逐層遞進的。他認為,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人會自然地追求更高層次的意義。

·        積極心理學: 專注於研究人類的優勢和美德,以及如何達到幸福。他們認為,幸福不僅是快樂,更是一種積極投入(Flow)、有意義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綜合體。這代表生命的質量不僅取決於我們擁有什麼,更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和參與這個世界。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生命是一趟不斷學習、成長、應對挑戰,並最終實現個人潛能和尋求幸福的旅程


社會學的觀點:個體與群體的互動

沒有人是孤島。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的生命是在複雜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

·        社會化: 我們從小就被家庭、學校和社會教導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成員。我們學習語言、價值觀、道德和行為規範。

·        角色與身份: 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例如,兒子/女兒、學生、員工、朋友),這些角色構成了我們的社會身份。

我們的生命經驗,從個人信仰到職業選擇,都深深受到我們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生命的意義因此也與我們對家庭、社區、乃至於整個人類的貢獻緊密相連。


總結

總體而言,人的生命可以被看作是:

·        一場生物學的奇蹟: 由複雜的化學和物理過程構成,旨在延續基因。

·        一場哲學的探索: 尋找並創造個人的意義與目的。

·        一場心理學的旅程: 不斷成長、應對挑戰,並追求幸福。

·        一場社會學的互動: 在群體中定義自我並貢獻價值。

這四個面向並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生命的真正豐富性,或許就在於這四個層次的交織與共存。它既是客觀的科學事實,也是主觀的內在體驗;既是獨立個體的旅程,也是社會群體的共同創造。


概略的解析人的生命 意識

意識是一個極為複雜且引人入勝的主題,它橫跨了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詳細解析它。


意識的定義:一個難題

首先,意識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沒有一個公認的、單一的定義,但通常意識被認為包含以下幾個核心特徵:

·        主觀體驗 (Subjective Experience) 這是意識最核心的部分。它指的是「感覺到」某件事的內在經驗。例如,品嚐巧克力的味道、聽到音樂的旋律,或感受到痛苦和快樂,這些都是只有個體自己才能體驗到的主觀感受。哲學家大衛·查爾默斯 (David Chalmers) 將其稱為「難題 (The Hard Problem)」:為什麼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反應,會產生如此豐富的主觀感受?

·        覺知 (Awareness) 意識包括對內在思想和外在世界的覺察。它讓你意識到你正在思考什麼,以及周圍環境正在發生什麼。

·        自我感 (Sense of Self) 意識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他人和世界分離。這個自我感是記憶、情感和身體感覺的綜合體。


神經科學的觀點:從大腦活動到意識

神經科學試圖從大腦的物理運作來解釋意識。研究發現,意識並非由單一腦區控制,而是由多個腦區的複雜協同作用所產生。

·        神經關聯物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 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與意識體驗直接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例如,當一個人意識到一個視覺刺激時,其視覺皮層會呈現出特定的神經活動模式。

·        大腦的統合運作: 許多理論認為,意識是在大腦不同區域(如額葉、頂葉)之間進行高階訊息整合的結果。當這些區域同步運作,形成一個統一的訊息流時,意識就產生了。例如,「全局工作區理論 (Global Workspace Theory)」提出,意識就像一個大腦中的「公告欄」,只有被廣播到這個公告欄的訊息,我們才能有意識地覺察到。

·        意識與神經迴路: 某些研究表明,意識可能與大腦中的丘腦大腦皮層之間的特定神經迴路有關。當這些迴路被麻醉或損傷時,意識會受到影響或喪失。


心理學的觀點:意識的狀態與功能

心理學從功能層面來解析意識,將其視為一種處理訊息的狀態。

·        意識的狀態: 意識並非單一的,它有不同的狀態,例如:

o   清醒狀態 (Waking State)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意識狀態,我們處於對周圍環境高度覺察的狀態。

o   睡眠與夢境 (Sleep and Dreams) 在睡眠期間,我們的意識狀態發生顯著變化,夢境是另一種獨特的意識體驗。

o   改變的意識狀態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藥物、冥想、催眠等都可以改變我們的意識狀態,產生不同於清醒狀態的感知和體驗。

·        意識的功能: 意識讓我們能夠:

o   進行有意識的決策和計畫: 區別於本能反應,意識決策允許我們權衡利弊並預測後果。

o   學習和記憶: 意識有助於我們鞏固新知識和形成長期記憶。

o   社交互動: 意識使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圖,從而進行複雜的社交活動。


哲學的觀點:意識的本質與「我」的來源

哲學家對意識的探討更為根本,關注其本質和與物質世界的關係。

·        心物二元論 (Dualism) 這種觀點認為,意識(心靈)和物質(身體/大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體。心靈是非物質的,可以獨立於大腦存在。

·        物理主義 (Physicalism) 這是當代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它認為意識最終可以被還原為物理過程。意識是大腦的物理活動所產生的一種「突現性質 (emergent property)」,就像水分子本身沒有濕潤性,但大量水分子聚集後就產生了濕潤性一樣。

·        泛心論 (Panpsychism) 一種非主流但日益受到關注的理論。它認為意識或其最基本的形式,是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基本屬性,不僅人類、動物有意識,甚至石頭、原子也包含某種程度的「原始意識」。

意識是人類存在最核心的謎團之一。它既是神經元放電的複雜結果,也是我們獨特的主觀體驗。神經科學或許能解釋意識的物理機制,但哲學持續挑戰我們思考:為什麼這些物理過程會產生內在的「感覺」?

意識賦予了我們獨特的生命品質:我們能夠反思自我、體驗情感、創造藝術、並對宇宙產生好奇。或許,這正是「活著」的真正意義所在。


概略解析人的生命與靈魂

好的,這是一個既古老又深刻的問題。我們將從科學、哲學和宗教三個主要面向來探討「生命與靈魂」這個複雜的關係。


科學的觀點:生命是物質現象,靈魂尚無證據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生命可以被明確地定義和研究。它是一套由細胞和基因構成的複雜化學反應系統。

·        生命的核心是DNA:所有生物體,包括人類,都包含遺傳物質DNA。這段分子鏈攜帶了所有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新陳代謝所需的指令。

·        大腦是意識的中心:神經科學家認為,我們所經歷的意識、思想、情感和記憶,都源於大腦中數以億計神經元之間的複雜互動。當大腦受損,這些功能也會隨之改變或喪失。這支持了物理主義 (Physicalism) 的觀點,即所有的精神現象最終都可以被還原為物理過程。

然而,對於靈魂,科學界目前沒有任何可觀察或可測量的證據。許多科學家認為,「靈魂」只是一種詩意的比喻,或者是一種突現性質 (emergent property),就像水分子本身沒有「濕潤」這個性質,但大量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時,濕潤性就會自然出現。同樣地,靈魂或意識可能是大量神經元複雜互動後所產生的「結果」,而不是一個獨立於身體存在的實體。


哲學的觀點:從二元論到一元論

哲學家們對靈魂的探討比科學更為悠久,並提供了多種不同的解釋。

·        心物二元論 (Dualism):這是最古老的觀點之一,由柏拉圖和笛卡爾等哲學家所提倡。他們認為,靈魂(心靈)是非物質的,與有形體的身體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實體。身體是可見且會死亡的,而靈魂是無形的、永恆的,並且是思想和意識的真正來源。這種觀點為許多宗教信仰提供了哲學基礎。

·        物理主義 (Physicalism) / 心物一元論 (Monism):與二元論相反,現代哲學的許多流派傾向於一元論。他們認為,心靈與身體不是分離的,而是一個統一的實體。靈魂、心智或意識,不過是大腦這個物理器官的功能。當身體死亡時,大腦的功能停止,所有的精神活動也隨之終結。

·        泛心論 (Panpsychism):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觀點,它認為意識或其最基本的形式,是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基本屬性,不只人類、動物有意識,甚至原子、分子也包含某種程度的「原始意識」。這種觀點試圖解決為何無生命的物質會產生有生命的意識這個「難題」。


宗教與信仰的觀點:靈魂是生命的本質

在許多宗教和靈性傳統中,靈魂是生命的精髓,是永恆不朽的存在。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靈魂是上帝所賦予的,是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它在肉體死亡後繼續存在,並將根據其生前的行為接受審判,進入天堂或地獄。在這些信仰體系中,靈魂是個體的本質,承載著人格、記憶和道德責任。

·        佛教與印度教:靈魂的概念被**「識」(Consciousness「阿特曼」(Ātman**所取代。佛教不承認一個不變的、獨立的靈魂,而是認為生命是由不斷變化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組成,死亡後這些元素會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生命(輪迴)。印度教則認為靈魂(阿特曼)是永恆的、不變的,是個體與宇宙最高實體(梵)的連接點。

·        靈魂是身體的驅動者:許多靈性觀點認為,靈魂是賦予身體生命力、情感和思想的能量。身體只是靈魂在物質世界中的暫時居所,當身體的功能耗盡時,靈魂就會離開並前往另一個存在層面。

總結

「生命與靈魂」的關係,實際上是我們對存在本質的追問。

·        生命: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可觀察、可研究的物理現象,其意義在於基因的傳承和物種的延續。

·        靈魂:從宗教和許多哲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一個非物質、永恆不朽的實體,是個體身分與意識的真正來源。

這三種觀點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從不同層面解釋人類存在的不同面向。科學解釋了「如何活著」,而哲學和宗教則試圖回答「為何而活」以及「死後去向」的問題。

對於許多人來說,靈魂的概念提供了慰藉和意義,讓他們相信生命不僅僅是短暫的化學反應,而是一種更有深度、更高遠的存在。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人的生命、靈魂與意識

 人的生命靈魂與意識

作者: 林創訓

 

「生命始於受孕」是個簡單的口號,容易被記住,也很容易大聲提倡。不過從字面上看,它的立論是錯誤的。圖/ingimage
 轉載自聯合報系的健康網站 元氣網
生命始於受孕?受精卵是活著的 但不是以人的形式

 

何時開始有生命
人先有生命,還是先有靈魂,之後才有意識
人有生命之後何時才有意識
人何時開始有靈魂
死人沒有生命,還會有靈魂的存在嗎?。

何時開始有生命

從科學的觀點來看,生命週期均以單細胞形式存在,在海洋或土壤中快樂地繁衍著,然而單細胞從何來,沒有人知道,遑論單細胞的生命。

約書亞·雷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1925523—200822日),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遺傳學人工智慧太空探索。因發現細菌遺傳物質基因重組現象而獲得1958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雷德伯格解釋說:「對於生命何時開始?並沒有簡單的答案,從現代的經驗來看,生命事實上並沒有開始這件事。」

人先有生命,還是先有靈魂,之後才有意識

人最起先是從一個受精卵的細胞受精卵細胞是活的有生命,能進行物理化學運作,致使受精卵細胞產生變化,由單個分裂成雙對,經過不斷的分裂,因DNA使不斷分裂的細胞生長成胚胎,再由胚胎長成胎兒,在繼續生長成為人體。

在人體內部的人體細胞可以蓬勃發展,沐浴在養分中,細胞可以進食,保持其蛋白質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並擺脫浪費。如果收到正確的信號,細胞也可以成長和分裂。

 

意識主宰一個人(動物)的一切

從一隻一顆沙粒大的小蟑螂,一發現有人來的時候,就會極快速的躲到暗處或角落,那一種天生的下意識反射動作,這小小蟑螂一出生有生命,就有「意識」存在的反應。有生命,有意識,就這樣生存下去,到處找食物

 

 

 

 

諾貝爾獎得主:人生命結束後,意識會以量子形態繼續存在 (意識是什麼,靈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WEtdQmoig

 

 

 

AI 摘要

從科學和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生命始於受精卵的形成,即精子與卵子結合的時刻,因為此時產生了具有獨特人類DNA的單細胞,開始了個體發育的過程。 關於生命、靈魂與意識的哲學和宗教觀點則有很大差異,無法給出單一的答案,這取決於個人信仰和文化背景。 

關於生命的開始

受精時點:

當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時,一個新的生命個體就誕生了。 

細胞分裂與發育:

受精卵在輸卵管內開始分裂,並向子宮移動,在懷孕的第三週末到達子宮並著床。 

DNA與遺傳訊息:

受精卵結合了父母雙方的DNA,包含了將來生長發育所需的所有遺傳訊息,使其能夠自行展開生長、發育和分化。 

關於靈魂與意識 

生命與靈魂的關係:

在哲學和宗教領域,生命、靈魂和意識的關係是一個複雜且充滿爭議的議題。

不同觀點:

有些觀點認為生命與靈魂是同時存在的,或以某種形式同時開始。

其他觀點則認為,靈魂或意識可能在生命開始後才出現,或在胚胎發育的特定階段出現。

這是一個超越生物學範疇的問題,取決於各個宗教或哲學流派的觀點。

關於人類的個體性 

基因獨特性:

受精卵是一個基因上獨一無二的人類生物個體,擁有46條染色體。

連續的發展過程:

從受精卵到胚胎再到胎兒,這是一個連續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因此,雖然科學上明確了人類生命的起點在受精時,但關於「靈魂」和「意識」何時出現,則屬於哲學和宗教的討論範疇,並無統一答案。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貧窮是惡勢劇毒

 貧窮是惡勢劇毒

作者: 林創訓

 

貧窮易使人變得脆弱

貧窮是人生災難浩劫
貧窮是邪靈惡勢
貧窮是經濟病,生活重擔!
貧窮使真理成為「空話」!
貧窮使罪作王
貧窮是身心腐朽之源
貧窮使人墮落的陷阱,翻身艱難
貧窮使人喪失生存的意義
貧窮使人喪失幸福
貧窮使喜樂的愉悅感消失
貧窮使安全感消失
貧窮使愁增萬千
貧窮使機會消失
貧窮使社會失溫

貧窮人,人見人怕

消滅「貧窮」,是福音事工

有句俗話:「呷好逗相報」,福音事工,是基督徒因明白福音對人生的重要,得著美好的改變,在日常生活的優良素質自然的流露,基督徒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從事福音工作,是具體彰顯福音存在的「事工」,也就是 神的國度文化,不單指口傳福音與組織工作,是每一位基督徒當盡的義務與屬靈的責任。
 貧窮”是萬惡之源,貧窮是屬邪靈,故消滅「貧窮」,是福音事工的重點工作,

消滅貧窮是福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聖經中多處經文強調了關懷窮人和弱勢群體的責任,耶穌的教導和事工也明確地將關注物質需求與傳揚福音結合起來。

許多基督徒和教會認為,傳福音不僅是言語上的宣講,更應透過實際行動體現上帝的愛與公義,其中包括扶貧濟困、促進社會公平等。這是一種整全的福音觀,認為福音不僅關乎個人的靈魂救贖,也關乎人類社會的恢復與更新。

男人因貧窮而成為黑道分子
女人因貧窮而成為娼妓

貧窮”是萬惡之源,是人人懼怕的惡靈。國與國為爭奪資源,引發戰爭,人與人之間爭利,都是懼怕陷入貧窮的惡境

遠離貧窮是一家之主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人應有的責任感

為避免貧窮,常使人心理上產生壓力,因這壓力,往往極容易使人精神錯亂,負面思想不斷湧出,導致染患「憂鬱症」。

消滅「貧窮」,是有智慧的國家元首所努力的最重要大事。
基督徒絕對要遠離貧窮」!消滅「貧窮
福音事工是屬靈之事,另一方面也有屬世之事工,就是消滅「貧窮」。

網路流傳的一些話
好賺的錢容易會是不乾淨
乾淨的錢常是不好賺
賺不乾淨的錢是要別人的命
而要賺乾淨的錢是要自己的命
這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骯髒!
錢這個東西,能換柴米,能換油
能買車子,能買樓
總有人說錢是身外之物
可是錢偏偏能解萬千愁
有人說窮是因為不吃苦!不努力!
如果吃苦能夠賺錢!
那農民全部都是富翁了
窮人不吃苦就沒有辦法活
但是只要他肯吃苦
就有吃不完的苦
自古以來錢都是流向不缺錢的人
愛都給了不缺愛的人
苦都留給了能吃苦的人
富人只要不亂來
一輩子都是富人
窮人如果不折騰
一輩子都是窮人
都說啊這人間正道是滄桑
可是這滄桑背後都是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各有各的苦
沒有先苦後甜
只有一年又一年年年都是沒有錢
永遠記住,富在數術,不在勞身,利在局勢,不在力耕。

 

【有聲書】《塔木德:猶太人的經商智慧和處世聖經》全集 猶太人千年的智慧大全

| The Babylonian Talmud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E5RWVAXpKoM&t=0s

 
Design by Wordpress Theme | Bloggerized by Free Blogger Templates | coupon c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