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免疫療法 免疫煞車 癌症新解 癌症將成慢性病


因為找到鬆開「免疫煞車」的辦法,加速了癌症藥物的研發,艾利森與本庶佑獲得第一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從發現、深入探究,到完成藥物開發,都是基於對基礎科學的堅持。

撰文/林慧珍
重點提要
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給了免疫學家艾利森與本庶佑,他們的基礎研究與發現,為癌症治療帶來全新的策略。
他們分別發現T細胞表面的兩種受體CTLA-4PD-1就像免疫系統的「煞車」。卸除煞車就可活化T細胞,進而殺死腫瘤。
針對「免疫檢查點」研發的抗體藥物,也可望為傳染性疾病、過敏以及各種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有所啟發。 
銀幕上一張張投影片閃過,講台上,來自美國德州的免疫學家艾利森(James P. Allison)以急促的語調,講述著一個個奇蹟般的故事:罹患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婦女,經過試驗性的短暫治療後,腫瘤消失,13年後的今天仍然健在;另一位大腿上長滿黑色素瘤的女士,同樣歷經12週的療程,病灶消退不見;同樣的試驗藥物,讓已經轉移的惡性腫瘤縮小,而且連轉移到大腦的腫瘤組織也消失了,顯示藥物的作用不受大腦血腦障壁影響??。同一場演講,接續發表的另一位講者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也舉出卵巢癌患者用藥後腫瘤縮小的臨床試驗結果,呈現的圖表揭示了種種令醫學界、癌症患者感到希望的實驗數據。 

演講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主持,台下坐著大學教授、研究人員、醫藥專業人士及生技業者,甚至還有罹患癌症的影藝名人,演說受到的矚目不在話下。確實,這場演講有其特殊意義,它不純粹是學術發表,也是第一屆唐獎(Tang Prize)的生技醫藥領域得獎演說。頒獎典禮就在演講前一天的918日舉行,艾利森與本庶佑一起從總統馬英九手中接下獎章,兩人共享獎金新台幣4000萬元,外加最高1000萬元的研究計畫經費。 

唐獎,一個世人還不是很熟悉的國際學術獎項,是台灣企業家尹衍樑效法諾貝爾獎精神,在2012年創立,每兩年頒獎一次,表彰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四個領域中成就卓越、對世界具有貢獻與影響力的學者。其中的生技醫藥領域獎項,頒發給「具原創性之生物醫學及藥物研發之科學研究,對於重要疾病之預防、診斷及治療有明確之影響,以生技醫藥解決人類疾病的問題,有助於人類健康之增進。」 

艾利森現任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免疫學系主任與免疫治療研究平台主任,本庶佑則是日本京都大學醫學研究科免疫基因組醫學講座的客座教授,兩人在近百位被提名人當中脫穎而出,他們最重要的貢獻,是長期投注於免疫學基礎研究,成果成功應用於癌症用藥的開發,把癌症的治療推向嶄新紀元。 

癌症治療展新頁
腫瘤是人體驅動細胞分裂的基因出現異常,導致細胞的分裂與生長失去控制,而用以防止細胞產生這類型態異常的基因,卻受到了抑制。腫瘤細胞的基因組成相當不穩定,會產生許多新的蛋白質分子,免疫系統無法辨識。這些腫瘤細胞有超強的適應性,有許多伎倆可以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過去多年來,人類利用手術、放射療法以及化學療法,做為提高癌症病人存活率的三大武器,儘管療法持續改進,療效跟著提高,癌症治療仍然面臨瓶頸,人們對於一些特別棘手的癌症,例如轉移性黑色素瘤、胰臟癌等,也幾乎還束手無策。 

艾利森及本庶佑分別發現人體藉由CTLA-4PD-1啟動免疫反應的「煞車」機制,並不約而同採取「阻斷煞車器功能,讓免疫反應加速,進而殺死腫瘤細胞」的策略,開創癌症免疫療法的新頁,在近年的臨床試驗當中大獲成功,成為人類抗癌戰役當中的第四項武器。2013年,癌症免疫療法登上《科學》雜誌封面,獲選為當年度科學突破之最,期刊總編輯在評論當中不諱言指出,選擇這個具有臨床性質的議題做為年度大事,似乎背離了《科學》的定位;但是編輯群經過激烈辯證及檢驗,還是肯定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歷史意義,儘管它的未來還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

0 意見:

張貼留言

 
Design by Wordpress Theme | Bloggerized by Free Blogger Templates | coupon codes